編者按
2020年8月29日,在大午集團干部·骨干培訓會上,集團特聘法律顧問張荊教授圍繞泰山管理學院院長馬方談《大午集團與人性》,以及學員發言暢談大午企業文化,發表了企業發展的過程與目標,形式與內容的見解。
今天,就馬方院長的視頻講演和學員的發言做兩點點評。
一、企業管理的核心是激發人的潛力和善意
我先點評一下剛才播放的馬方院長視頻講演。我曾和馬方院長一起開過會,這個視頻讓我對他有了新的認識,確實是管理學方面的大家,談得由淺入深,對人性和企業管理的關系講得非常到位。
首先,他講到企業如何處理平等和公平的關系,讓我恍然大悟。他談到南街村、大邱莊、華西村的管理方式,這些地方講究平等,均貧富。他說:有一次大午先生去村里參觀,農民說:“我們什么都不用買,村里都分配”。大午問:“那,你想吃牛排怎么辦?”農民很詫異地望著他,反問道:“干嘛還吃牛排”?馬方院長分析說:人是有個性的,人人平等而不是人人公平,就會排斥個性。平等讓懶人最舒服,大家分配一樣多,付出少的就占便宜了。什么叫公正?公正就像大午集團這樣“有差別的共同富裕”,收入保底限高,福利平等,醫療免費,普通人也能夠通過民主選舉當上董事長、總經理,讓能人和勤快人可以脫穎而出。前者模式的逐漸衰落和后者經濟的穩步持續增長,將平等和公平很深的管理學理論,解釋的淺顯易懂。
其次,馬方院長談到了大午企業的人性化管理,他舉了很多例子,像是客人要買水喝,服務員提示:“不用買,酒店大堂有飲水機。”客人下午七點入住酒店,服務員會提醒七點半以后降價,讓他們可以稍等。他還談到大午醫院的免費藥柜,醫生不收紅包,“病人進門,醫院全責”,醫生只管看病,病人放心就診。他還舉了大午中小學讓學生的母親來做學生宿舍清潔員,做學生食堂的炊事員,她們一定會認真打掃衛生,做好每一頓飯。馬方院長的結論是:企業管理的核心是激發人的潛力,激發人的善意。一個企業把人性做到了極致還愁不盈利嗎?還愁沒發展嗎?他的兩點分析讓我茅塞頓開。
二、“以發展為目標”是在享受“過程美”
再說說咱們學員的發言。農業科技園的肖揚、司直的王建東、食品的崔海燕、海南的許運岑都談到了集團的企業文化。崔海燕說:她很認可大午的企業文化,因為符合她父母從小教育她做人做事的準則。肖揚談到,他一直在武漢做生意,因母親生病回到家鄉,來大午集團是因為認同集團的“不以盈利為目的,而以發展為目標,以共同富裕為歸宿”的經營理念。我們在大午召開高峰論壇時,也討論過這一經營理念。有學者說:企業就是運用各種生產要素,向市場提供商品和服務,就是以盈利為目的,怎么能說不以盈利為目的呢?也有學者說:發展是一個過程、是動態的,目標是固定的,怎么能以動態的過程為固定的目標呢?邏輯上有問題。
我覺得大午集團“以發展為目標”的經營理念應該是在尋求一種“過程美”,從養50頭豬,1000只雞起家,到今天大午城初見雛形,發展的過程是干凈的、是美好的。這也讓我想起在日本留學,日本的國花是櫻花,一到3月底和4月初,山間、河邊、城市的路旁,公園里,白色的櫻花瞬間齊放,蔚為壯觀,漂亮極了。日本人非常喜歡櫻花,這一時期,從早到晚都能看到人們會在櫻花樹下唱歌、跳舞、喝酒、聊天……但櫻花的怒放也就是一周,不是花的自然凋謝,而是狂風暴雨驟起,將絢麗的櫻花打落一地,給人一種凄涼和悲壯的感覺。我問我的教授,日本人為什么會對這種生命短暫的櫻花如此著迷?他回答說:日本人欣賞、享受這種過程美,雖然它會很快消失,結果是凄涼的,但怒放過程是純凈和燦爛的。
我們中國人可能更多地愛欣賞結果,“以成敗論英雄”、“成者為王,敗者為寇”。實際上在日常的工作中,過多地考慮結果的時候,會覺得過程很累、很單調。比如:打一天工,結果能掙到100多塊錢,總想著這個目標,會覺得8小時的勞動很漫長。如果你把勞動作為一個過程來欣賞的時候,你會覺得時間過得非???。
日本人除了看重過程外,也很重視形式,比如:日本的服務業,總會有服務員站在飯店或商店門口,一邊給客人鞠躬,一邊喊著“歡迎,歡迎”。剛開始的時候,人們會反感,覺得你搞那么多形式的東西干啥,把服務內容搞好就行了。但現在這種服務形式已風靡世界,因為“形式”讓客人們感到了愉悅。
最后,我想延伸馬方院長講演中一句話:如果一個企業把人性做到極致了,還愁掙不到錢嗎?我說:如果我們把過程、形式做到了極致,還怕結果和內容差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