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14日,釜山文化研究會例會在大午體育館圓桌會議室召開,來自涿州、高陽、易縣、徐水及保定等縣市的17名研究會成員參會。
本次會議就保定山水考察的收獲體會、資料素材的整集編撰、絲綢文明的起點論證等問題展開了探討和交流。
會上,秘書長靳鳳羽向大家匯報了保定山水考察情況與體會:考察過程中許多遺址古跡都很有研究價值和旅游價值,但多數都掩埋于廢墟荒草之中令人痛心惋惜,針對這些情況研究會已形成詳細的考察報告,呈報相關部門領導。并提請各位研究員積極撰寫“保定山水經”的文稿。
參加保定山水考察的老師也積極發言,分享自己的感觸和收獲:此次考察很有意義,有實地勘察的地理視角,也加深了對歷史遺存的感官印象。此外,各學者對養蠶文化和絲綢文明也展開了論證和探討:養蠶文明始于嫘祖,遍及北方,絲綢之路的起點不該是杭州,而是保定這一帶,起碼是起點之一,并提出幾點理由:1、中國養蠶史公認在北方,由北向南發展而不是由南向北發展,自古有“北蠶南移”之說;2、在燕國遺址考察時發現絲綢,經鑒定是三千年前的絲綢;3、易縣的養蠶歷史十分悠久,并有記載,唐宋到明朝期間,以絲綢向朝廷納貢;4、民俗考證,北方民間對養蠶文化知識十分熟悉了解,童叟婦孺皆能娓娓道來。
會長孫大午指出:1、研究歷史地理的目的是為人文服務,“山水經”的編撰要把這些故事、傳說寫進去,鮮活性和趣味性很有必要,比如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很多人都誤解是為了巡游享樂,而實際主要是為了加強交通,并對糧食運輸、經濟發展和鞏固政權都起了很大作用,隋代的大運河就是我們這里的黃河故道;2、黃河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起源,從物質上也能證明這一點,鹽、鐵、絲等物質文明都是自北向南流傳,這一論題將收入釜山合符文化研究后續文集。
本次會議上,釜山合符文化開發管理處的領導通報了近期工作和研究成果,并表示近日政府將在大午集團主導召開研討會。
(王 猛)